当前位置:首页 > 资讯正文

医药   科技   地产   汽车   旅游   时尚   文化   大数据

广元苍溪:寻乐书岩十大景点来袭
来源: 中国趣味证券网客户端           整理时间:2019-06-17 17:12:49

一提到寻乐书岩

编编激动的不得了

恨不得马上飞奔去东青

看一看寻乐书岩究竟是如何

钟(鬼)灵(斧)毓(神)秀(工)

哈哈哈……

你们是不是也着急了

别着急

寻乐书岩建设的后期收尾工作

正进行的如火如荼

咋们今天先来看看寻乐书岩的部分景点……

寻乐书岩

编编悄悄的告诉你,寻乐书岩是国内罕见的一座洞穴式书法艺术宝库,那里面的石刻、雕花、绘画、书法……巴适得很,非亲临感受不可!!!

洗砚池

洗砚池位于云嶂山腰,为回龙山水脉。旧时有一泉眼,水质上乘,终年流淌,形成天然池塘。塘周芦苇遍布,灌木丛生,生态良好。当年文人墨客汇聚寻乐书岩,得闲暇之余,他们喜欢围坐塘边,或淘墨洗砚,或谈诗论文,或亲水嬉戏,故名“洗砚池”,取王冕“我家洗砚池头树,朵朵花开淡墨痕”之意境。后扩为堰塘,水域面积六亩,能解决数百人用水。如今洗砚池整饰一新,形似端砚,水如碧玉,山风吹拂,波光粼粼,实为寻乐书岩周边一处胜景。

养正泉

养正泉距寻乐书岩百余步,为贾儒珍光绪十年捐建,至今已历一百三十多年。此泉在整块岩石上凿造,进深十米、宽两米,泉水从石缝中流出,分作三叠:泉眼涌出,跌入龙舌,一叠也;龙舌过滤,吐入扁池,二叠也;扁池泉满,导入方池,三叠也。养正泉从未干涸,日产水近百挑。井壁“养正泉”铭文记载:“是泉也,出于书岩,名以养正发蒙之责,在乎善养者。”由此可见,养正泉与寻乐书岩、养正义学一道,承载着发蒙养正、教化育人的功能。从日常的生活场所入手,强化文化和教育内涵,这充分体现了贾儒珍的良苦用心。

笔架山

鸣羊山·云嶂山

据《回岸洞天记》载:“回岸之龙,从五子山发脉,奔腾踊跃而来,过昭化之龙门,而入汉昌青山镇,前结笔架山,可谓生成文玩登峰造极者,俯视群山罗列,恍如太极一圈,诚大观也。左枝自马鞍而玉鼎云嶂,与石琳金镜联络不绝;右枝自雨山而灵龟,昂首躬背,形状逼真……”这条传说中的龙脉,实际上是就剑阆道。由于商贾往来,信息畅通,剑阆道是川北极其重要的经济道、文化道,而寻乐书岩一带刚好位于剑阆道上,周遭的山秀美多姿,争奇斗艳,留下了许多美好的传说。现择其名山,略作敷陈。

笔架山。此山形如笔架,山形起伏,树木苍翠,与苍邑古县治青山观逶迤相连,为河西文气结穴之地。山腰处古柏参天,柏荫下涌出一眼泉水,粗如儿臂,甘冽异常,民间称为“水观音”,为苍溪境内名泉。笔架山一侧经过川北名刹禅林寺,下抵阆中桥楼、思依、枣碧,上通剑阁白龙,是“鸡鸣三县”地的交汇点;一侧经过东岳庙(现东青场)、八庙场,涉涧溪口,直达阆中。东岳庙位于长二百米、宽五十米的山垭上,明末青山观毁于兵灾后,东岳庙才逐渐兴场。虽然香火鼎盛,但地处山梁,十年九旱,发展受到了很大限制。

鸣羊山。此山紧邻东岳庙东侧,山势峻峭,有羊肠小道通达山顶,故称“鸣羊山”。1935年3月29日拂晓,红四方面军30军88师一部携强渡嘉陵江余勇,连克赵家山、高城山、蟠龙庙,在鸣羊山与田颂尧部激战,终克鸣羊山,占领东青场。如今山上战壕依稀可辨,见证了当年战事的惨烈。

云嶂山。此山虽不显山露水,但它是回龙山的本源。据《回岸洞天记》载,回龙山为云嶂山“横拖一岩”而来。山如力士,横拖一岩,柳暗花明,再造一山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,令人叹为观止。山顶终年雾气缭绕,一派空灵;山上树木蓊郁,气象万千。寻乐书岩护壁上镌刻的“云嶂揽翠”四个大字,是对此山最好的描绘。

养正楼

养正楼位于回龙山尾。回龙山为云嶂山“横拖一岩”而来,与周围山川走向迥异,为河西奇山。清时山顶有回龙庵,甚为灵验,一时香客蚁聚,庵内钟声能传数里之遥。今于回龙庵不远处,特起高构,名为“养正楼”,取《易经》“蒙以养正”之意。孟子云:“我善养吾浩然之气”,文天祥云:“天地有正气,杂然赋流形”,都强调了正气的重要性。养正楼占地半亩,高近十八米,三层六角构造,翘角飞檐、雕梁画栋,极有气势。登斯楼也,下有五曲溪斗折蛇行,上有云嶂山光风霁月,周遭古木苍苍,柏涛阵阵。一时万千景象奔来眼底,心胸鼓荡,宠辱偕忘,一股正大气象扑面而来。

知足院

贾善人在世时,为三子纯熙、四子纯道相宅于笔架山山麓,因窝为屋,建三进四合院,穿斗结构,典型的川北民居式样。三房、四房后世子孙,一直聚居于此,故又名贾家院子。前院颓圮崩坏,中院、后院至今保存完好。旧时枕笔山庄院墙内外,悉栽花木。山庄曲径通幽,屋脊高翘,饰以二十四孝等彩绘,所以当地百姓称此地为“花房子”。 现今的枕笔山庄,四户贾姓人家各居一隅,破晓时分,只需听门轴转动之声,就知道是哪家起床了。至今堂屋墙上“博学之、审问之、慎思之、明辨之、笃行之”遒劲有力的大字依稀可辨,诉说着贾氏的荣耀、儒雅和沧桑。

清惠泉

枕笔山庄屋后有一处断崖,有泉水从石罅缝中流出,四时不竭,清冽鉴人。贾儒珍就石凿井,井成弧形状,长六米、宽近两米、深逾一米,族人受惠良多,故名清惠泉。池左建一茅亭,名曰“听泉”。池右分流为池,如蠖,曰“碧云池”,为洗涤之所。引泉于正门左方大田,春日种莲,盛夏绿锦接天,红英照日,芳香袭人,谓“莲花田”。一时骚客贤士齐集,或听泉赏月,或诗酒唱和。真可谓“看花听泉以外殊无乐地,酌酒吟诗别有洞天”。

木干梁

笔架山中峰之下,三台中抽出脉龙来,原是倒地木星,名曰木干梁,节泡活动,蜘蛛引线,起伏过峡,不出乾坎二卦,故曰“风吹罗带形”。儒珍嫡妻王氏葬于木干梁第一节泡,点金蝉水泡穴,坐戌向辰兼乾巽分金。儒珍卜寿藏于木干梁之第二节泡,如罗带结束形,坐卯向酉兼乙辛分金,水缠玄武,层层交织,迎送有情,护卫齐集。儒珍为了使吉地更吉,凡从木干梁来往者,只要背一背土倒在木干梁,便付三百钱。文革期间,贾家后嗣当作“漏划地主”受到批斗,“竹桥斋”的木雕印板被抄,攒集在枕笔山庄院坝中央,付之一炬。王氏墓被扒,王氏的尸体刚见天日,肤色如活人,皮肤有弹性。有人揪着王氏的头发,在王氏墓前的石坪上,来回拖拽。有人抢走了王氏的金戒指。更有甚者,扒去了死者的衣裤,砸烂了盆骨。王氏被拋尸后,贾氏玄孙趁黑夜冒险將尸骸埋回原坟中。贾儒珍墓也遭毁损,幸未敞棺。后来,欣逢盛世,为追思祖德,贾氏玄孙明俊会族众,搜集残碑,基本恢复了儒珍墓原貌。

九思祠

位于木干梁左侧,贾氏前二房、前三房、前四房共捐钱壹佰柒拾贰千文,于大清光绪十五年建成,并在枕笔山庄后石壁上刊刻有《贾氏九思祠合族公建碑序》《九思祠家训戒规》等。每年清明祭扫后,族人会聚于私祠堂,对这一年中贾姓族里作奸犯科、为非作歹、忤逆不孝、丧德败行者,进行惩罚教育,轻者罚跪认错,重则荆条伺候。新中国成立后,祭祀活动取消,祠产归公。在后来的“破四旧”和“文革”中,祠堂遭到严重破坏,房屋建筑、内部设施荡然无存。

贾氏山庄

贾儒珍,名道圆,字聘侯,号山亭,别号知足子,道圆居士,此君乃苍邑之宿儒,乡贤之楷范也。

他早年敏而好学,“其识力所致,虽数十年呫哔之儒不能及,则姿性过人远矣。”“年十八,父没,掭家政,读遂度。”后学陶朱公亦官亦商,积有颇丰资财。年届不惑,因母逝守孝再未远游。清嘉庆年间,白莲教蜂起,村人寇自顺于云嶂山下险要处督工鸠 匠凿石室以避乱,贾公在此基础上再开凿石室六间,邀川内名士二十余人吟诗作赋,并题刻百余幅于期间,曰“寻乐书岩”,为蜀中名至实归的书法宝库。

儒释道医皆通的贾公儒珍,结庐于寻乐书岩下的院落共有三处,过起了“结庐在人境,而无车马喧”的乡贤生活。他娶有正妻王氏、侧室张氏、育有四子,故分别置房以安之,免生兄弟阋墙之祸。三处院落均择向阳背风聚气之址营建,为穿斗结构之川北民居四合院。

三处院落建筑面积均在五、六百平方上下,由居中正堂向四围营造,有大小房十余间,除正房厢房外,另设书房。院内天井由青石铺砌,光可鉴人。正对堂屋之门楼做工考究,饰以龙凤麒麟等吉祥之物。其玲珑雅致之景,冬暖夏凉之感为当今“土豪”别墅所不能及也。贾公早年起居于寻乐书岩下近处的两个院子,晚年居住于安家沟贾家大院(别名花房子)直至辞世。

贾氏三处院落历经百年沧桑,特别是十年文革浩劫而呈衰败之象,寻乐书岩下近处两个院落损毁尤为严重,诸如神龛、匾额、印书雕版等文物早已灰飞烟灭,让人唏嘘不已。但令人欣慰的是安家沟贾家大院保存相对完好。此次园区文化景观打造,循修旧如旧之法,力图恢复原貌,贾家大院“乐善可风”之真面目,殷殷可期,既可告慰贾公儒珍的在天之灵,更能为今日浮躁的人们送上一剂清心止烦的良方。

上世纪五十年代,郭沫若先生在访苏期间参拜列宁墓后写下了这样几句值得玩味的诗:“人们自然地低下了头,虚骄的念头化为乌有。一片稳定的智慧之光,象清泉一样把人渗透。”人同此心,当你徜徉于贾氏院落后,假如也能生出如此情愫,那就证明你没有枉走一遭贾家大院。

五曲溪

苍山溪水,天开画图。环绕县城之九曲溪,历代文人墨客书之画之、歌之咏之,佳作迭出;元坝之九盘溪,因太极之形毕肖,为溯其源流而施以浓丽词藻描摹者不乏其人。唯东青镇灵龟山下之五曲溪,虽流经百年,当地百姓获灌溉之利而受益不匪,然鲜有为之作记者,其幸耶,其哀耶?近因逢寻乐书岩农业园区打造之机,始有幸一睹真颜,不亦快哉!

其溪上游因有地泉涌出“曰直泉:下有潭,可灌可禊,澄清如鉴。曰钓月潭:上有磐石,可仰而观云,可卧而待月。”其溪于兹开掘,继而蜒蜒前掘直达百灵观,有数公里之长。溪宽四米左右,溪高均达丈余。访老者,均言乃贾公儒珍之杰作也!溪沟两侧为条石垒砌,无变形走样之虞。溪水涟漪东去,清澈见底,大小卵石历历可数。数十年前因无化肥、农药残留之害,溪中鱼虾成群、蟮甲糜集,垂钓者伙矣。溪堤沿线,柏柳鹥道,飞鸟穿梭,行者暑可纳凉、寒不畏风,颇具桃源之况味。溪上设巨型石桥五座,曰农善、福善、同善诸桥名,足见贾公悯农之情、齐福之心、同善之德不惟时人感念,更为后人树立了一座仁者爱人的道德丰碑!

游览其间我不禁浑忘竟想:在那生产力极为低下、生产工具极为简陋的农耕年代,贾公能铸成如此浩大工程,倘使无愚公挖山不止之气概,无恤民艰辛之情怀,无庞大的物力财力作支撑,焉有五曲成溪之壮丽景致,焉有涝可排、旱可浇之五谷丰登,焉有“贾善人”闻于远近之美名?鉴于此,余引贾公文友、启园主人孙承宋《农善桥》七律一阕以作结。诗曰:

掩映溪光五曲边,桥通农善不须船。

灵泉直欲凌天涌,怪石平堪抱月眠。

钓身苔矶青浥露,行穿柳岸绿横烟。

潭清莫惮盈盈隔,渔唱樵歌任往旋。